报喜蝶真的报喜吗?| 第五届中小学生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蓝鲸的话


蝴蝶的生命周期特别值得观察,是青少年科学纪录片的重要选题方向。蝴蝶的完全变态,经过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无论在室内还是在野外,观察蝴蝶完全变态的过程都能令人感叹,尤其是蛹期,虫体内经过剧烈的变化,重新改造了组织,竟然破茧而出一只和幼虫完全不同的成虫!《报喜蝶真的报喜吗?》会展示给观众哪些精彩镜头?不看不知道。    



 作品名称:


报喜蝶真的报喜吗?

Does a happy butterfly really give good news?


 作者:


李家先(Jiaxian Li)

苏文隆(Wenlong Su)


  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Foshan Shunde hubao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辅导老师:

卢小卫(Xiaowei Lu

杨文广(Wenguang Yang

 奖项:

2022年10月 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HMA”最佳观察发现奖、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


专家评语




牛瑶 博士、教授 (科学探究点评专家)

报喜斑粉蝶艳丽、喜庆,它们还喜欢群集,卵、幼虫和蛹都聚集在一起,这样的特点非常适合养殖观赏。但是它们的发生很神秘。它们在紫薇树上产卵,就是取食紫薇的叶片吗?经过仔细比对,发现镜头记载的是桑寄生科植物叶片。如何种植桑寄生可能是规模饲养报喜斑粉蝶的关键。它们的天敌也不仅仅是广大腿小蜂,还有绒茧蜂,请参考过去的优秀科学微电影《借腹生子》。


吕尚伟 北京UGC学院院长(拍摄与剪辑点评专家)

探究小组用微距拍摄了大量蝴蝶幼虫、成虫、卵及孵化画面,但个别画面采用数字变焦清晰度差。解说录音不清晰,混响较严重。另外配乐音量大,也影响了解说效果。


薛建峰  资深媒体人(表达与交流点评专家)

纯自然拍摄报喜蝶完整的生命周期,非常难得。找到了抑制幼虫的天敌。略显仓促。


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精神、教育意义点评专家)

一部好的科学微电影,首先要讲好研究对象的故事,该短片已经成功了。科学少年们不仅拍到了报喜斑粉蝶产卵、生长、化蛹的镜头,更珍贵的是他们还拍到了报喜斑粉蝶的多个天敌——广大腿小蜂、螳螂、蚂蚁、鸟类等镜头,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生动神奇的报喜斑粉蝶的故事。同时,小科学家的故事及他们背后的故事,讲述地也十分精彩:科学观察不仅需要花时间,花精力,还要爬梯子、趴地上……报喜斑粉蝶像是在回报科学少年们的付出,在他们的镜头里是如此的生动展现。报喜蝶“报喜”的背后是科学少年的努力、付出和坚持。


于洲洋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是金子总会发光!该项目的辅导老师和学生在2021年春天就发现了这个选题,决定展开探究,但因种种原因,作品完成度并不高,老学生毕业了,辅导老师今年组织新学生接力探究。两年的探究,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素材,让观众看到了野外的报喜斑粉蝶在各个生命阶段的生活状态、面临的生存威胁,以影像的方式让人们对报喜斑粉蝶的野外生存有了较完整的认知。项目能走到今天,离不开辅导老师坚持认为研究报喜斑粉蝶是一个好选题、学生们是一个好团队,都是“金子”!辅导老师克服重重困难推动项目往前走,坚持不懈地让“金子发光”。

野外的观察与拍摄,总会遇到许多不可控因素和意想不到的困难。例如,这部影片虽然拍摄了大量的野外镜头,但是树叶的晃动、蝴蝶与幼虫的晃动、摄像机的晃动叠加在一起,让野外的镜头展示效果并不理想,希望辅导老师和同学们以后做野外项目时,做更充足的准备。


刘海鹏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这是一部持续两年的研究课题,发现选题的学生已经毕业了,新的学生又补充了进来。经过反复观察、实验、补拍再补拍,作品终于展现在了观众眼前,可谓天道酬勤。能拍摄到蝴蝶的生命周期,实属不易,而且还是在野外拍摄到蝴蝶产卵,学生们付出努力的同时也非常幸运。

虽然辅导老师没有出镜,但是这样持续的研究项目能够坚持拍下来,离不开辅导老师的耐心引导、细致辅导和无比坚定的鼓励支持,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辅导员的灵魂作用。该研究课题的总结和展望还需要认真思考,要坚持科学的思维和推理。






End





往期精彩回顾






 2016-2021历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报道

(点击标题↑↑↑了解更多)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称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