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中的“挖掘机”——蝼蛄 | 第五届中小学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图片

蓝鲸的话


无独有偶,马启珍去年辅导学生“玩”蟑螂,今年就改辅导学生“玩”蝼蛄了,真是吓死宝宝了! 


蝼蛄是什么动物?很多人听说过这种农业害虫,却从来没有见过它。从发现蝼蛄,到设计了一系列关于蝼蛄的实验,再到找出消灭蝼蛄的方法,科学少年们的研究一气呵成!他们的好奇心在这部影视作品中串成了一串问题“项链”,每一个问题都像珍珠一样格外吸引眼球。 


就让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看这部“玩”蝼蛄的作品吧! 






  作品名称: 


昆虫中的“挖掘机”——蝼蛄

“Excavator" in Insects: Mole Cricket


  作者: 


胡略锋(Lvfeng Hu)、何林康(Linkang He)、黄钰(Yu Huang)、邓宝瑜(baoyu Deng)、许嘉慧(Jiahui Xu)

  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Hu Bao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辅导教师: 


陈春瑛(Chunying Chen)、马启珍(QiZhen Ma)


  奖项: 
 2021年10月 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


专家评语




图片
牛瑶 博士、教授 (科学探究点评专家)

蝼蛄是一类重要的地下害虫,生活很隐蔽,研究它们是比较困难的。研究团队观察了东方蝼蛄形态,雌雄蝼蛄的鉴别,记录了蝼蛄的叫声。设计了实验,尝试用雄蝼蛄的叫声捕捉雌蝼蛄,既可以消灭害虫,还可以收集中药材。


图片
吕尚伟 北京UGC学院院长(拍摄与剪辑点评专家)

本片探究过程丰富,延时摄影等手段让观众和探究者一样体验了他们独特的旅程。但为什么扎破蝼蛄头部有水就可以预报天气,似乎未清晰表达。


图片
薛建峰  资深媒体人

观察的非常仔细,拍摄的蝼蛄对幼苗的段落是原创创意,但是在剪辑和脚本的设计上缺少一些动作,拍摄的角度也可以更多变化,让人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蝼蛄的叫声也是在探究过程中纪录下来的,这些细节让人眼前一亮。声诱法又是一个有趣的实验,作品感受到同学们有很多想象,能初步进行探究,并不断实验,这正是科学精神的实践。但是预报天气缺乏科学支撑,有些牵强。 


图片
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精神、教育意义点评专家)

作为一所科学微电影活动开展的明星学校,为什么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选题都是在校园发现的?这是学校专门为同学做研究开辟了许多个场地,蝼蛄就是同学在土豆地里发现的。选题其实并不太难,难的是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合适活动开展的条件。当前“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课后延时服务,让孩子能在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向宝星学校学习。 

研究小组对蝼蛄进行了仔细观察,对它们的习性做了记录,发现了蝼蛄雄性的叫声能吸引雌性蝼蛄,为防治蝼蛄提供了新的思路。有一点需要强调,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生命教育不容忽视。尽管蝼蛄是农业害虫,需要进行防治甚至灭杀。但同学们在实验中,一是剪掉了蝼蛄的前足,二是用尖针戳破蝼蛄的头部且做了8次实验,这些镜头都给人以残忍的感受。以后在实验中一定要避免有虐待动物的行为,更不要把这些镜头展示出来。 


图片
于洲洋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影片主题不够突出。短片中同学们虽然探究了蝼蛄步行、蝼蛄叫声、蝼蛄与天气的关系三个方面的问题,但是,每一个问题都浅尝辄止,辅导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深挖每一个问题,探究清楚后再说下一个问题。 

对于蝼蛄步行的探究,辅导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物的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应该设计更好的实验方法,例如捆绑蝼蛄的足而不是剪掉它,尽量不伤害蝼蛄。 

对于蝼蛄叫声引诱的探究,实验设计比较合理,重复实验很有说服力,最后实验结果的图表镜头应该停留更多的时间,让观众看清楚实验数据。 

对于蝼蛄与天气关系的探究,探究方向很有趣,但是探究过程没有表达清楚,观众很迷惑蝼蛄与天气是怎么产生联系的。 

三个方向,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各有优缺点,如果能聚焦一个问题深入研究,将会做出一部更有探究深度的好作品。  


图片
刘海鹏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影片一开始的名字是“会预测天气的蝼蛄”,但影片显然没有围绕“预测天气”的问题进行探究。后来影片改为了“昆虫中的‘挖掘机’”,这样更加突出了蝼蛄的特点。如果能够在探究的主题上再细化一点,或许探究的思路就能彻底打开。有了好的选题也一定要按照科学发现的思路去探究和制作影片,这样才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点击链接
观看更多科学微电影



图片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图片

图片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