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米虫驾到 | 第五届中小学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图片

蓝鲸的话


我以为“横空出世”的是孙悟空,没想到却是“米虫”!令我忍俊不禁的时候,我充满好奇地打开了这部作品,我的好奇心瞬间和科学少年们的好奇心不谋而合了。米虫是何方神圣?米虫从哪里来?米虫怎么吃米?米虫怕什么? 

米虫驾到,问题大把,再不研究,等到何时?快和科学少年们一起研究米虫吧! 






  作品名称: 


横空出世——米虫驾到

Rice Bugs Arriving


  作者: 


王颢翔(Haoxiang Wang)、陈一乐(Yile Chen)、孙乐屿(Leyu Sung)

  学校: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小学

(Qibin Primary School)


  辅导教师: 


刘阳(Yang Liu)、晁明芳(Mingfang Chao)


  奖项: 
 2021年10月 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HMA”最佳解说奖、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


专家评语




图片
牛瑶 博士、教授 (科学探究点评专家)

科学微电影一开始就出现淇滨小学校牌,环境介绍十分清楚也十分必要。粮食害虫的种类很多,不同地区的害虫有可能不太一样。三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米虫进行了长期地观察和记录,探究过程完整,从噪音、温湿度、光照等方面对米虫进行了实验,对这种的米虫习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有一个问题需要和同学们探讨,百度的解释很少,仅仅通过百度来鉴定害虫的种类是不够的。这种米虫究竟是外米綴蛾还是印度谷螟,需要养出蛾子(成虫)才比较容易准确鉴定。


图片
吕尚伟 北京UGC学院院长(拍摄与剪辑点评专家)

本片结构相对完整,但开场“提出问题”部分形式老套,人物行为缺乏真实感,念台词的感觉。拍摄时没有锁定曝光值和焦点,导致部分画面亮度和焦点跳跃。关键的米虫和大米缺乏微距“大特写”,作者眼睛看得见的细节无法传递给观众。


图片
薛建峰  资深媒体人(表达与交流点评专家)

同学们的表演在拍摄时要注意不同景别和角度的画面剪辑,米虫的拍摄更需要微距拍摄技术的使用。科学探究的过程较为完整,如何更有效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图片
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精神、教育意义点评专家)

“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特别是小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比较难。从生活入手,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淇滨小学的王颢翔、陈一乐、孙乐屿,就在生活发现了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家里的大米生虫了。 

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这个常见的现象,而是抓住了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尽管他们的实验还很简单、也很质朴,却是他们向科学探索迈进的一大步!提出问题、猜想、讨论、查阅资料、反复实验验证、总结反思、再次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有模有样,这种方法上的学习融进一个有趣的探究活动,在玩中学,学中进步,这便是青少年科学微电影活动最能吸引孩子们的原因。

很想知道如何防止家里的米生虫,期待他们进一步地研究。


图片
于洲洋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三位小学生探究了米虫的生活习性,同学们在镜头前活泼、真挚、自然的表现,尤其是对米虫“制造噪音”的同期声和喷水制造湿度的镜头,让观众们切身感受到探究米虫充满了乐趣。  

科学探究内容丰富,但是深度不够。虽然是小学生的探究,辅导老师还是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验的严谨性上下功夫。例如,可以用多只米虫做同一组实验,让实验对象具备一定的随机性;可以设置不同的对照组,无噪音对照有噪音、干燥对照湿润、无光照对照有有光照等,让实验有对比性。期待看到同学们对米虫做更深入的探究! 


图片
刘海鹏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辅导学生完成第一部作品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选题、思路、拍摄、剪辑等等……淇滨小学虽然已经多次参加科学微电影的比赛,但今年的作品尤为突出!虽然此次的辅导老师是第一次辅导作品,但作品真实、可爱、出镜自然,科学步骤完整,完成度非常高,相信这和前些年学校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作品在镜头选择和实验步骤方面有待完善,但相信在学校的正确引导和不断的新老师加入到科学微电影的创作中来的趋势下,未来一定会迎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点击链接
观看更多科学微电影



图片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图片

图片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