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还眼”的螳螂 | 第五届中小学生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观看完整视频继续往下

↓↓↓



 蓝鲸的话


你见过螳螂吗?你有没有盯着螳螂的眼睛观察过它?如果你看过螳螂的眼睛,那么你一定会被它“专注”的眼神所吸引。你从任何一个方向去看它的眼睛,它都在盯着你!孙星悦、卢旸岚、马一诺、孟令宇四位同学偶然发现了这个现象,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们下决心揭开螳螂眼睛之谜。


完整视频在这里 

↓↓↓ 



作品名称:《“以眼还眼”的螳螂》 


作者:孙星悦(杭州第四中学)、卢旸岚(杭州学军中学)、马一诺(郑州外国语学校)、孟令宇(鹤壁北大培文中学) 


辅导教师:于洲洋 


奖项: 

2019年10月 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亨达”最佳科学微电影奖 优秀科学微电影一等奖




短片中的四位小科学家在香港纷繁多样的物种中,选定了螳螂作为研究对象,这不是出于偶然,而是来自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室内观察。当他们终于找到最能引发自己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选题时,这个选题也激发了所有观众的好奇心。

 

如此细致的观察令人惊叹!小科学家们在“观察与提问”环节表现非常优秀。“我们观察到了什么?”“资料上怎么说的?”“我们还想知道什么?”科学探究,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复眼伪瞳研究,这是一个特别适合用视频短片表现的研究项目。如果仅仅是把资料上的道理阐述清楚,本片还不能令人赞叹。四位小科学家抓住不放,创造性地先后设计出了两个实物模型,一把饮料管做成的“螳螂小眼透光模型”、一块黑色橡皮泥和一把饮料管做成的“螳螂的复眼伪瞳孔模型”。科学探索,步步为营,让观众豁然开朗。

 

实验设计中用三台摄像机记录三个方向的螳螂复眼令人叫绝,令观众印象深刻;细节拍摄详尽,剪辑逻辑合理,能够满足观众的观影心理;图表动画生动,增加了科学解释的效果;环境音效活泼动感,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快乐情绪;片名具体生动,解说词准确,配音流畅,调性恰当。

 

在出镜表达的环节中,每位小科学家都很自然,尝试使用V-LOG的方式记录探究发现的过程,虽然几个镜头,却让人眼前一亮。

 

短片最后给观众留下了思索的空间,如果将螳螂的伪瞳孔原理应用于发明防盗装置,让盗贼始终感到有眼睛在盯着自己……下一个研究选题呼之欲出,非常有实用价值!期待小科学家们的新成果。




 段嘉懿

云南师大附小金牛校区


一进入青少年科学发现公众号,我就被《“以眼还眼”的螳螂》这个名字所吸引,短短8分钟的科学微电影,我却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真是太喜欢了!以前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时,就知道螳螂有一对大大的复眼,也了解过一些利用复眼原理的仿生科技。但今天跟随四位小科学家进行探索和实验,让我如获至宝。我了解到“伪瞳”这一现象, 在这里对四位小科学家表示由衷的敬佩。他们只用了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材料,就模拟还原了什么是复眼伪瞳这一现象。真是太棒了!让我充分知道了伪瞳不仅是一种生理结构,更是一种复杂的光学原理。伪瞳只是由于眼部构造上的一种交错的偏振型纤维遮挡了反射光。哈哈,没有光的地方,那只能是黑色了啊!所以,我们看到的黑点不过是一种正对位置的小眼对光的吸收效应导致的现象。怪不得来自小螳螂的这种深情地凝视,是没有人能躲得了的,是不是很像蒙娜丽莎的眼神? 可是奇奇怪怪的问题又产生了。当夜幕降临或是光线不好时,螳螂的复眼视力是不是会受到影响呢?复眼除了会呈现出黑色的点外,还会有其他颜色或是其他形状吗? 小小螳螂眼便有如此惊人的奥秘。何况是这个大千世界,小伙伴们让我们共同携手探索大自然吧!


 赫东柳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第三十四中

科学微电影的题目吸引了我,看了之后才发现螳螂的眼睛很是独特,因为不管在哪个角度看,总觉得螳螂是在盯着自己,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用三个照相机,在不同方位拍摄了螳螂的眼睛;在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最开始认为的那个眼睛只是螳螂的复眼,并进一步去探索。他们这种的探索精神让我很是欣赏,也值得大家一块去学习,大自然的动物很神奇,这需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去发现、去观察、去学习。迟来的阳光救不了枯萎的向日葵,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就要从平常的生活中做起。


 张乔婉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逸夫小学

认真观看了科学微电影,我才明白标题上所说的“以眼还眼”。我们人在不同角度看螳螂,都会惊奇的发现,螳螂此时也在看你,是因为螳螂的单眼和复眼结构十分微妙,通过这几位同学的讲解,我学会了很多,也增长的很多知识,受益匪浅。我想如果是我,可能不会像他们这样认真、好奇并付诸行动,而是一走了之,以后我也会认真观察,勤思考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王诗凯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一中实验学校

当我走进青少年科学发现,“以眼还眼”的螳螂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不禁发问:“螳螂是如何以眼还眼的呢?”通过四位同学的精彩实验与探究,我知道了螳螂的眼睛上的黑斑不是瞳孔,而是叫做伪瞳孔,是由于视杆细胞形成的;并且他们以吸管,黑色橡皮泥模拟螳螂的复眼这十分新颖;然后他们不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还引进了电脑作图是我们更加清楚地明白螳螂的复眼;最后他们还对螳螂的复眼在未来的利用进行展望。我觉得这个科学发现十分有实际意义。感谢青少年科学发现给我们带来的知识,感谢小科学家们带来的实验。




图片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图片

图片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