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美,美在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小河,人们世世代代沿河而居。吕柏明、麦朋艺、吴泽朋和白志卓四位同学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门前的小河。有一天,他们发现不同的同学家门口的小河气味不同:有的香,有的臭。这是怎么回事呢?
完整视频在这里
↓↓↓
作品名称:《杏坛水“香”——农村水体面源污染控制探讨》
作者:吕柏明、白志卓、麦朋艺、吴泽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辅导教师:谭淑芬、梁恒添
奖项:
2016年10月 美国波士顿·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 “中华基金”最佳计划组织奖、优秀科学微电影一等奖。
陈世佳—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杏坛向来以水乡闻名于广东省内,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杏坛镇内某些地方的水资源也逐渐被污染,小科学家们通过实地调查,对杏坛镇的水资源污染进行了分析,让我们发现水资源的污染很多都是来源于村民本身所造成的面源污染,而非已受控制的工业点污染。对此,我们应该从农村基层开始进行水资源污染的防范,从水资源污染的源头遏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环境治理,让杏坛恢复成一个完美的水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这绿水青山还需要从个人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这看似平凡,简单,但都是不可忽略的点点滴滴,正所谓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必将促成质变。我相信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杏坛的水资源的污染会逐渐减少,城市的环境治理也会慢慢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成就一个崭新的杏坛水乡。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国家的水资源,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我国家的环境做出我们的贡献。
陈彩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我是顺德一中高中部高二六班的陈彩怡。作为水乡人,我一直误认为工业污染才是家乡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殊不知在农业和工业全面发展的当下,工业污染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农业发展时动物排泄物的随意排放,生活用水的直接排放等才是当今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这部科学微电影让我们拨开乌云,发现真相,这得益于作者们科学严谨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拍摄过程也锻炼了作者分析判断和主动寻求相关部门帮助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养分。
史雨熙—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淮小区小学
通过科学微电影得出的总结:
1.定期进行水体污染源调查。根据水源污染的类型进行定期调查,要实地观察,收集排污资料,并且将污水排放口的水样委托当地卫生防疫或环保部门进行分析,并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字材料,预测污染发展的趋势。
2. 加强水源上游水质监测。监测项目主要选择对水源有影响项目,可以选择反映水的感官性状的如浊度、色度、臭味、肉眼可见物等;反映有机物污染;反映细菌污染的微生物指标等;富营养化的加上藻类与浮游生物的监测。
3. 依法治理污染源。水源污染防治是一项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民心工程,对已影响水源水质的污染源一定要依法治理,要依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紧密依靠当地政府、环保、卫生等部门有效地对污染源进行处理。
4. 减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废水量。首先可采用改革工艺,减少甚至不排废水,或者降低有毒废水的毒性。其次重复利用废水。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
刘婕绮—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我非常喜欢这部科学微电影,因为它通过记录我们身边的河涌情况,引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何仅仅几公里之隔的逢简和桑麻的河涌环境却相差那么多。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思考,寻找让水乡变成真正的水“香”的方法,反思我们自身的原因,寻求从根本改变的方法。我们应该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河一路,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说说而已,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其实特别easy,让水乡更“香”。
关镇诚—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看完这部微电影让我明白在我们顺德区水乡的河流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影响了水乡人民的生活。我也了解到污水问题并不完善,多地河流也达到污染指数。因此解决污水问题成为了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问题之一,要完善治理污水的措施,坚决保护自然环境。
梁镇浩—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看了杏林水乡使我们认识到农村的污染最大的原因是农民自己的排污,环保意识的加强任重道远。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环境保护做出一份努力,共同创造一个环境美好的世界。
↓↓↓活动详情请点击下图↓↓↓
(或复制链接在游览器中打开:http://www.hkysa.org/hk/movie/20200911111046.html)
↓↓↓作品导读请点击下图↓↓↓
(或复制链接在游览器中打开:http://www.hkysa.org/hk/film/20200706113221.html)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敬请关注
发布时间:2020-09-17
作者:香港青少年科学院
作者:香港青少年科学院
作者:香港青少年科学院
作者:香港青少年科学院
作者:香港青少年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