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好水 | 第五届中小学生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图片

蓝鲸的话

“还记得第一次参赛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情,用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回答评审的问题。5年过去了,我的拍摄从当初的手机换成了现在的相机,是科学微电影让我发掘了自己对拍摄的热情,是科学微电影让我有了人生方向。高中毕业后,我决定大学要就读电影专业,希望可以把这五年来学到的一切好好发挥,让自己无悔无憾。”严嘉欣同学这样总结今年参加国际比赛的感受,她连续5年参赛,科学微电影活动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影响,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让我们看看今年她带领的团队完成的作品吧!


图片



  作品名称


哪里有好水

The chameleon of precaution


  作者


严嘉欣(IM KA IAN)

何欣桦(HO IAN WA)

莫睿桐(Mok Ioi Tong)

朱安祁(CHU ON KEI)

唐若琳(Tong Ieok Lam)

  学校:


澳门培正中学

Macau Pui Ching Middle School


  辅导老师:


姚晓晖(IO HIO FAI)

梁莹莹(LEONG IENG IENG)

  奖项


2022年10月 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

专家评语




图片
牛瑶 博士、教授 (科学探究点评专家)
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滤水器,社会各界都对其抱有不同的态度。有一派人认为滤水器能够有效地过滤水中的杂质和细菌,让自己喝起来更加安心;而另一派人则认为这是在收“智商税”。作者用实验证明过滤水源可以改善水质,但如果是用做饮用,我们仍要把水加热至沸腾。不喝生水,喝开水。



图片
吕尚伟 北京UGC学院院长(拍摄与剪辑点评专家)

实验过程为主的短片,细节翔实。


图片
薛建峰  资深媒体人(表达与交流点评专家)

实验过程展示。


图片
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精神、教育意义点评专家)
4位澳门培正中学的小女生在师姐的带领下,她们想找到哪里有好水。从实验设计,到熟练地操作,再到结果的展示,她们运用手中的摄像机、剪辑软件,把整个探究过程很生动地写在了屏幕上。


严嘉欣同学已连续5年有作品参加大赛了,令人佩服。她不仅自己参加,还带着学妹们一起参加。“记得去年暑假,看见师姐努力的样子,我不禁下定决心,要跟随师姐的脚步。”何欣桦同学说,“今年是我第二年参赛,也是最后一年与师姐共同参赛。短短两年间,我在科学微电影方面成长了不少,是导师的指导、师姐的带领,成就了今天的我。


澳门的同学、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的同学,由往届参赛选手带着新的同学参加,这似乎成了科学微电影活动的优秀传统。科学教育的星星之火,在不仅在科学老师手里传递,还在科学少年们的手里传递。这传递的是他们心中的那份热情和对科学探究的执着,是大胆对梦想的追求和成长的信心,令人感动!这不正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本质的体现吗?


图片
于洲洋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严嘉欣同学已经是连续5年参加国际比赛的老选手了,科学微电影活动几乎陪伴了她整个中学学习生活。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严同学和其他同学在科学微电影活动中的成长,看到了她们在活动中释放出的热情,看到了她们一个个找到了自己的爱好、理想、人生目标……这是科学微电影活动最大的意义。

这部作品中,同学们对滤水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探究过程完整且严谨。在检测细菌的环节,考虑到菌落本身呈现在镜头前并不明显,同学们想到了用马克笔对菌落标记,让实验结果更容易被观众看到,这是很好的对科学探究影像化的思考与实践。


图片
刘海鹏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影片节奏太快,数据又太多,非常容易让观众疲倦,影响观看效果。科学微电影要讲3个故事:1.探究对象的故事,2.小科学家的故事,3.摄制组的故事。3个故事中,第一个故事最重要,是我们影片的核心。《哪里有好水》这部影片的第1个故事非常完整,无论是细节的展示还是逻辑的疏导,看得出来同学们花了很多的心思。然而与此同时,小科学家的故事和摄制组的故事则略显单薄,这样的结果就是:影片情节和画面略显单调,缺乏一些影像本身应该有的“调味剂”,毕竟,一部影片是否优秀,首先应该让观众“乐在其中”。辅导老师和同学们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小科学家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思考解决办法的情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丰富了情节。但不得不说,影片本身的科学探究部分还是很扎实的,只要略微调整一下情节的比例,就会更加优秀。




图片
End





往期精彩回顾






 2016-2021历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报道

(点击标题↑↑↑了解更多)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称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图片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图片

图片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