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变色龙」| 第四届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蓝


香云纱,一面呈黑色,另一面呈黄褐色、深棕色等,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因为穿着它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得名响云纱,后来人们取其谐音,叫它香云纱。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成为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地。
 
了解了香云纱的前世今生,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呢?下面,我们就随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的陈彦铭、韦春如、严嘉伟三位同学一起,走进制作香云纱的生产基地,去探秘那神秘的香云纱吧。




作品名称:《防疫“变色龙”》


作者:严嘉欣、何欣桦、莫睿桐、黄咏诗、唐若琳(澳门培正中学)


辅导教师:高泳诗


奖项:


2021年10月 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




        牛瑶 博士、教授 (科学探究点评专家)

    

如今口罩成为人们防疫的第一道防线,而口罩的款式也变得越来越多,从颜色、花款再到各种图案。颜色的多寡又会否影响到口罩的细菌量呢?本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吕尚伟 北京UGC学院院长(拍摄与剪辑点评专家)

    

本片选题过于简单,也缺乏深度和广度。


        薛建峰  资深媒体人(表达与交流点评专家)

    

大家关注到口罩防菌这个问题,进行了细菌培养和检测,实验过程完整,配音流畅,拍摄的自然。片尾提及这次拍摄不能到校遇到了困难,这也是探究的故事,也是更生动和有意义的。从内容上看,在实验目的设置、实验设计等方面出现不足。如是口罩的花色与病菌的关系?还是花色口罩与白色口罩的关系?抑或是普通装饰口罩与医科口罩的关系?各种口罩挂在空调上,与模拟戴在脸上的实际使用差异较大,实验方法显得有些简单。


        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精神、教育意义点评专家)

    

察提问、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事实证据、模型解释、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的六步骤。其中,计划组织是科学探究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该科学研究小组在活动开展中,遇到了新冠疫情暴发,她们无法回校进行实验,导致实验计划延迟,研究活动不得不暂停下来,调整原来的研究计划。她们认识到了科学研究并非一定与计划步调一致,过程也未必如计划中那样理想顺利。既要做好周全的计划,也要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计划,这样才能使研究顺利进行。同时,组织工作也很重要,如口罩的选择购买、防疫的措施采取、团队人员的分工等,都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因素。相信有了这次活动的经历,同学们的计划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将影响到她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于洲洋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同学们的选题很独特,大家都在研究口罩防病毒的问题,她们却关注到口罩滋生细菌的问题。这也提醒我们,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疫情衍生的问题。


同学们探究了某品牌同一种类、不同颜色的口罩,在使用后滋生细菌多少的问题。通过给口罩“吹空调”的方式模拟口罩的使用过程,尽量确保了实验只有“口罩颜色”这一个变量,体现了同学们在实验设计上的严谨思考。


根据实验结果,同学们得出不同颜色、不同混合颜色都不会影响口罩细菌量的结论。但是在分析结果时,同学们对有菌落的实验组的解释并不是很清晰,应该给予更多篇幅加以说明。




        刘海鹏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新冠病毒让我们有了新的常态生活,其中最瞩目的就是出门戴口罩。尽管疫情生活艰辛,但人们依然希望生活能多些色彩,给口罩加些图案、换个颜色,甚至加一些装饰都已经不再新鲜,可“多姿多彩”的口罩能否达到口罩的防护效果呢?大家脑中一闪而过的问题成为了澳门培正中学几位学生的科学研究选题!经过科学的实验步骤和有趣的视频记录,几位同学认为印有图案和颜色的口罩在防止细菌滋生的效果上没有什么差别。虽然细菌和病毒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但作品的选题思路、实验步骤、科学步骤和拍摄制作都可圈可点,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的科学微电影作品。



↑点击链接
观看更多科学微电影



图片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图片

图片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