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火针上的绝美“刺绣”| 第二届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观看完整视频继续向下
↓↓↓


传说东汉皇帝刘秀在他12岁逃难时,曾经被南阳一个在葫芦上画画的民间艺人救过命,于是南阳烙画就成了贡品,供当时的宫廷御用,烙画也因此早在2000年前就在南阳蓬勃发展了起来。你想了解这种久远的民间工艺吗?三位还不到12岁的小学生要带您一起探秘烙画。



完整视频在这里 

↓↓↓ 



作品名称:《烙画:火针上的绝美“刺绣”


作者:周子琰、钱溢善、岳圆(南阳市第三十一小学)

辅导教师:白云、钟琳

奖项:
2018年10月美国波士顿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二等奖






追踪民间艺人,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的工艺制作方法,本片的选题独到。传统工艺烙画,起源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民间艺人在南阳当地比较集中。三位科学少年利用向民间艺人学习的方法,采访到烙画制作的关键环节,并亲自体验得出烙画工艺的难点;同时,他们也非常关注烙画的传承与发展,采访到了将烙画工艺工业化的发明家。

 

小学生能够恰当地应用采访的方法展开科学调查,并且得到充分的信息,这是不容易的,值得发扬。但是本片的探究方法过于单一,对问题的探索也不够深入,选题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例如: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测量烙画笔尖温度与不同材质(木板、纸张、绢丝、葫芦)之间的关系等。

 

配音流畅,吐字清晰,情绪饱满。三位科学少年出镜时表现自然,敢于尝试烙画的“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烙画的绘画工具是300度以上的高温设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青少年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都应做好防护。本片在毫无防护的情况下开展研究,安全性受到了质疑。希望能够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精 选 留 言

未署名

这部科学微电影找到了传统和科技创新的结合,也说明了两种方式创作烙画的优劣势,让我们既感受到传统的美妙绝伦,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强大。且配音者情感丰富,音乐流畅,只是该选题所探究的问题不够深入,不像其他作品一般开篇点题,到中后期才提出,没有做到一开始让别人清晰自己所要探究的问题,这点有些不足,希望多多改进。但本视频完美契合了最后的一句话“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深深印在观众心中,值得我们学习。👏


张紫涵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淮小区小学


通过这部科学微电影,我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烙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也知道要做烙画必须要用三百到八百摄氏度的铁扦代笔分别在竹木和一些绸缎上作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学可要下很大的功夫和时间。我很喜欢这部科学微电影,让我懂得了烙画的博大精深。我爱中国,我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感谢那些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永久流传的艺人。我也懂得了做好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想要做一些不寻常的事就更要下很大的功夫!感谢老师和同学们!


胡艳琴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源于两千多年的火针上的绝美“刺绣”-烙画,在这繁荣发展的社会,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份子。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恰恰是需要现代科技技术的创新结合,显然,烙画也没掉队。烙画在创新技术下,新奇地吸引了现代年轻人,改变了“遗民”们陈旧的想法,不再固步自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将“新”与“旧”结合起来,让我国的传统文化穿上新衣。 



汪子骞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文林校区)


我觉得烙画十分的特别。烙画需要特别工具:变压器和电烙笔。这使烙出来的画栩栩如生,十分特别。但是,要让烙出来的画美丽,就要学习复杂的工艺。稍微掌控不好一点力度,一张画就会废掉。如果像小作者那样的话,会把一整张报纸烧了。看来,学习烙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现在发明出了快速烙画器,即使这样,大家也要用匠人精神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推荐阅读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称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