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生物多样性:香港外来物种的入侵调查 | 第五届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这句中国古话被写在美国中学生《科学》教材的第一课,简单地说就是,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走到并做到。叶若言、江奕瞳、常圣瑄三位同学带你听到、看到、走到、做到,认识7种香港外来入侵生物。 




作品名称:不良的生物多样性:香港外来物种的入侵调查 


作者:叶若言(香港汉基国际学校)、江奕瞳(上海文来中学)、常圣瑄(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 


辅导教师:卢小卫 


奖项: 

2018年10月 美国波士顿 · 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 优秀科学微电影一等奖



 


科学探究点评专家:蓝鲸博士(环境科学博士、生物学教授)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个大课题中,“生物入侵”成为阻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因素。进入本地生态系统的外来物种不仅没有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反而由于其强大的食性、繁殖能力、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生存了下来,甚至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物种,导致当地物种种类和数量的锐减。调查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一项重要的前沿研究。该片的作者在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时,就意味着开始了一段极为辛苦的工作。三位中学生在阅读科学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深入拍摄和搜集素材,将香港科学家列出的7种对当地生态系统有负面影响的动物和植物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做了充分的解说。该片是一部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优秀科普作品。


拍摄与剪辑点评专家:吕尚伟(北京UGC学院院长)

建议被访者使用同期声,增加全片说服力。


表达与交流点评专家:薛建峰(资深媒体人)

配音语言流畅,吐字清晰,表述完整,语气语态客观稳重,出镜时的拍摄活动认真、自然。在采访路人时应将路人同期声剪辑出来,生动的对话会让影片更真实。影片对香港外来入侵物种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对物种数量调查科学严谨,而相关单位都没有对此进行调查,更显得这一选题的价值。关于外来物种的研究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但不为人们所重视。该片梳理了现象,结论是引起重视,显得结论有些仓促,应该继续调查研究找到一些可行性的解决途径。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精神、教育意义点评专家:张红梅(《教育时报》副总编辑)

三位女生从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入手,对香港的巴西红耳龟、凤眼兰、小葵花凤冠鹦鹉、罗非鱼、非洲大蜗牛、猕猴、黄牛等7个外来入侵物种进行了调查,用事实来证明如果对外来物种不加以防治,会对生物的多样造成不可逆的危害,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要保持警惕,以免行为失当对环境造成破坏,体现了她们对地球的关怀。同时,她们呼吁人们要禁食野生动物,特别是非洲大蜗牛作为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 ,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人食用它的危害很大。短片还提示人们要警惕外来动物传播疾病的危害。这些,在全国人民奋力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当下,很有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图片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图片

图片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