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2021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在网上开幕
终评第一轮中文答辩
↓↓↓
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内地,以及加拿大、葡萄牙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72个科学微电影项目,共232名参赛选手、140多位教师,参加了10月1至2日的终评第一轮中文答辩。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自2016年开始,在美国举办了4届。因为疫情,去年的大赛改为网上举办。在全球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今年的比赛继续在香港-纽约两地网上举行。
大赛由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共同主办,香港数码港、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上海教育电视台、小学生学习报、中学生数理化、教育时报协办。
记者了解到,这次大赛线上终评答辩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为中文答辩, 共有72个项目参加,选拔其中的14个项目进入第二轮。第二轮为线上英文答辩。
本次大赛最终评出11项最佳奖和12项关爱奖。得奖项目将获得Hantec Markets(Australia)Pty Limited 赞助的“HMA”奖金,共计人民币10万元。
为表彰科学教师在辅导学生参与科学微电影活动中做出努力,鼓励更多的科学教师积极投身到科学教育中来,本次大赛还将评出两位“最佳科学教师奖”,得奖者将获得由蓝鲸博士捐赠的稿费,共计1万元。
“今天有幸参加了国际科学影像线上答辩,亲身感受了整个答辩过程,感触颇深。一开始我很紧张!但随着评委们幽默风趣提问,我很快就融入到答辩的气氛里。我觉得,只要我做到淡定、自信、流利,多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到了关键时刻,就能脱颖而出!”答辩结束,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华侨小学学生黄凯琳很是兴奋地说。
“恰逢一年国庆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当听到评委肯定、赞美我们的作品时,我高兴得蹦起来,心花怒放!当然,我们也有不足之处,感谢评委老师们的指导,我会继续学习、努力、加油!”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张亮激动地说。
第一轮答辩一天半的时间,共15个小时的评审,记者在网上答辩现场看到,每一位选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评委们认真中又不失幽默,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担任线上中文答辩评审任务的是中国青少年科学影像活动的开发团队,他们不仅在2006年开发了中国第一套青少年科学影像资源包《打开DV学科学》,而且在2010年发起了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2016年再次发起组织了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他们对每个项目的精准点评和极具价值的建议,让参赛学生和辅导老师及家长们受益匪浅。
青少年科学影像活动,不仅打破了科学、技术、影视、教育的界限,也打破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音乐、美术、信息等学科界限,打破了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等拍摄器材的界限,更打破了会声会影、PR、Eduis、众多手机编辑软件之间的界限。今天科学影像活动,还打破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辅导的界限。
青少年科学影像,这个STEM+活动,正在给科学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界限、整合资源、突破创新,推动科学教育的变革。
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每次参加评审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能够从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参赛的同学和指导老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这一次学习,感受最深的是青少年对于视频拍摄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最感震撼的一句话是一句评语:“视频是他们的母语。”
今年的参赛作品有一部分作品的全部素材都是采用手机拍摄的,而手机在往届参赛作品的应用更多是延时拍摄、显微拍摄和辅助机位等。这些采用手机拍摄的作品,只要曝光控制、焦点控制得当,并且像使用摄像机一样善用拍摄角度、拍摄高度获得丰富的景别,同样可以剪辑为优秀的作品。这些采用手机拍摄的作品,甚至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在手机上剪辑配音完成的。
手机拍摄和剪辑,大大拓展了青少年科学微电影制作的手段。手机随身携带的特点,也使探究小组成员真正实现随时随地记录无法预测的探究进程和小组成员稍纵即逝的探究状态。
在综艺节目对青少年影响越来越大的环境下,如何引导青少年不仅仅满足于在镜头前“表演”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影像大赛是从教育的底层设计中,将影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效引导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提升科学思维和能力的活动。
今年有科学教师的参与,还有家庭团队、学生自主组队参加。他们关注的热点不仅有生物多样性,还有科技创新、历史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虽然线上答辩,跨界融合,大家互相沟通,不断超时,评委们了解到了每一个团队的幕后故事。
科学影像是传播领域最具有特色和难度的创作,越来越多的人能参与,学生能从中受益,这样的作品也更将具有国际化视角和人际传播力。
孩子们面对评委的提问,很勇敢地分享着自己的探究成果。特别是今年增加了不少小学低年级的同学,他们的表达能力让评委刮目相看。辅导老师也积极主动参与到交流中,这将更有利于今后活动的开展。家长与评委的交流,也是今年比赛的亮点。青少年少科学影像活动从创立之初,就提倡辅导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在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们感觉到快乐、获得幸福感。不管是从参赛的作品中,还是答辩时,我都从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脸上,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作为一名评委,很享受这次幸福的体验。
今年最让我感动的,要数见识了很多“小科学家”的爸爸妈妈,他们有警察、有老师、有平面设计师、有媒体人士。虽然从事各行各业,但是他们都在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孩子探究科学,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拍摄记录孩子探索发现的过程。我看到,科学教育已经从学校层面深入到普通家庭层面,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科学家的大家庭,也要由一个个爱科学的小家庭组成。
一部优秀的科学微电影离不开小科学家们的坚持和努力,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更少不了科学老师的智慧和付出。
作为一名“资深”的科学微电影辅导老师,评价每一部参赛作品的时候都难以不把自己带入“辅导老师”角色“指手画脚”,觉得:“应该这样”或“如果那样”就好了。也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才让自己在做评审的时候格外看重“导演”的才华!
应该说,一部科学微电影会不会犯“低级的错误”和能否成为“优秀”科学微电影,跟辅导老师这个“导演”有着重要的关系!正所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希望能和所有热爱“科学微电影”的辅导老师共同进步,为科学教育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担任第一轮线上答辩主持的是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文化交流部主任刘海鹏。
一起来看看参赛选手
老师和家长们的感受
↓↓↓↓
非常感谢大赛这几年提供的平台和展示的机会。我是从2018年开始参加的,在美国波士顿,我不但见识到当地的科技产业,还看到其他组同学的科学微电影作品,看到了自己还有提升的地方。这几年,我不但透过拍摄科学微电影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找到了未来的方向,更加相信我们是可以把一切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最后,我会把这个大赛推荐给我的师弟师妹来参加,因为在这里我们收获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人生阅历。
——参赛选手严嘉欣
由于这是我第一次答辩,难免会有点紧张,但在与评审老师们的交流当中,渐渐忘记了紧张,投入到与评委们的交流之中。感谢评委老师们的建议,我会努力地改进!
——参赛选手何欣桦
科学影像大赛即使在疫情下也不减学生的热情,学生答辩的表现有了很大地提升。感谢大会能在疫情下依然举行比赛,让同学有机会学习成长。
——辅导教师高泳诗
科学微电影活动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事物,以辩证的思维分析科学事实。这次答辩我的反应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赛选手彭俊桦
看到其他参赛选手答辩时沉着、冷静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我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方面,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参赛选手李文涛
第三年参加比赛了,每次都是我们师生难忘的成长经历。感谢评委对我们作品的肯定,以及指出的的不足之处。姜冬梅博士所强调的辅导老师在整个科学影像的作用,是我们一直忽略的地方,坚定了我们走科学影像道路的信心!
——辅导教师罗颖欣
非常感谢这次大赛主办方提供了这么优质的平台,让青少年们能够展现自我、沟通无限。评委们和蔼可亲的笑容和耐心专业地讲解,让孩子如沐春风,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关爱生命、探究科学的种子;也让家长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更加坚定了陪伴孩子快乐学习、参与实践、共同成长的信心。
——参赛选手荆奕岚妈妈
第一次答辩有一点紧张。这次答辩让我懂得了做事情要坚持不懈,与他人相互帮助。
——参赛选手邓子铭
评委老师们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议,指出了我们的不足,让我们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次答辩队友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了,这离不开大家平日里有序的分工合作。
——参赛选手王耀民
第二次参加答辩,我心情特别激动,当然还是会有一些紧张。各位评委老师提出了非常专业的问题和建议,使我们有了更多新的有趣的想法。每一次交流都非常宝贵每一次交流都非常宝贵,感谢!
——参赛选手李浩
与科学微电影结缘的四个年头,每年都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科学探究,用影像表达科学,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蜕变成长十分欣慰。科学微电影带给我的不止是对新的知识新领域的探究,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的尝试。
——辅导教师徐登峰
虽然有点紧张,但在与评委对话的当中学会很多。感谢所有评委老师提出的建议,我们会对作品做出优化和改善。
——参赛选手张言铭
很高兴在答辩环节中与各位评审老师交流,也很感谢评审老师们的宝贵意见。
——参赛选手陈紫咏
这次答辩我获益良多。可以听取不同老师提出的建议和改善方法,在剪辑和拍摄方面也获得了专业意见,使得我们在今后的科学微电影上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参赛选手方良谕
参加这次大赛,在指导过程中刚好遇上疫情,原来的计划都被打乱,大多数时间只能在线指导学生,这也让我看见了学生自觉的一面,对于自己的项目变得更有责任感。同时,这次答辩令我和学生写获益良多,评审的建议让我们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希望能在下一届带来更好的作品。
——辅导教师陈健鸿
答辩之后,我最大的遗憾是是自己没有做好准备,整个过程太拘谨了,没有放开,回答问题的时候没能抓住重点去回答。不过,评委们非常专业地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会努力改进,越做越好!
——参赛选手黄钰
我很开心也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答辩。在答辩过程中,非常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给了我们影片很多专业的建议、改进点及评语。日后,我们也会积极去创作,期望未来还有机会向各位评委老师们交流与学习!
——参赛选手黄咏诗
答辩一开始非常紧张,不知道该说什么。专家们都很和蔼,我慢慢地放松下来了。专家们给的建议很好,我们会努力改正,让自己和团队更进一步。
——参赛选手何婉琪
科学发现影像活动,让孩子们拥有了多种感官认知世界的能力,给孩子们的好奇心插上了翅膀,让他们与"奇妙的未知"离得更近。
——辅导教师刘阳
这次答辩让我有了一种秋收感。让我懂得了我们的成功得益于指导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
——参赛选手陈启华
一起过了个不一样的国庆节,我觉得很有意义!在这次答辩,我依然是怀着紧张的心情认真参与其中,我会继续努力的!
——参赛选手罗翠瑶
从2015年认识姜冬梅博士及其团队开始,我被她的执着追求所感染,也追随她投身于中国青少年科学教育事业中!国际科学影像大赛是青少年放飞梦想的平台,是一个可以影响学生终身的教育方式!我将坚持下去,带领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辅导教师谭淑芬
在科学探索的路上我是一个新手,跟各位专家们一起过了个不一样的国庆节很有意义,对我的影响也将是非常深远的,为我通往科学的道路开启了一盏明灯!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精益求精,我会继续努力的!
——参赛选手梁耀朗
我第一次参加科学微电影比赛,在这个团队里我学到了很多,比如队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感谢我们的团队!
——参赛选手谢红
今年的国庆非常有意义。评委老师们的评价非常中肯,让我们明白作品的不足之处,我们团队会继续加油。
——参赛选手邓煜强
孩子第一次参加大赛,从赛前准备到打磨作品,再到专家评审后不断地总结,整个过程受益匪浅。孩子理解了科学影像纪录片的内涵,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非常感谢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提供这样好的平台,让科学成为链接世界各地青少年们友谊的桥梁。
——参赛选手王闫锦轩妈妈
要对自己的作品熟记于心;在答辩过程中可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增加自信心;不管是听评委提问,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语速要快慢适中……这些都是这次答辩中没有做的,会在下一次答辩中改进。
——参赛选手李锦旺
自2018年接触科学微电影活动以来,让我们认识到更多的东西,明白了更多的道理。科学的路上,有各位专家评委的导航,我们不会迷路。
——辅导教师周洋
很开心参加答辩,评委老师们很亲切,可我就是好紧张!感谢评委老师对作品的肯定、对我个人成长的鼓励,以及给我们的建议。我有不足的地方,如反应慢、配音生硬、语言表达不够丰富,我会继续努力的!
——参赛选手张智赫
两年来通过科学微电影活动,我学会了配音、摄影、剪辑等技术,学会了做项目需要统筹计划,学会了团队协作;认识了很多小动物,让我觉得世界是如此的美好。认识了很多评委老师,指导我前进的方向,给我信心和勇气,让我前进。
——参赛选手周宇昕
第一次参加科学微电影的答辩,我超级紧张,大脑突然空白了。没做好的地方,我在以后会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评委老师们说了很喜欢我们的作品,我们很感动、很开心。答辩时我们说话时,没有表情、没有动作,这一点也是欠缺的地方,希望下次有机会,我们会做的更好。
——参赛选手廖天文
第三次入围青少年国际科学影像大赛,每一次给我们的感觉都不一样。同学们很积极,评委老师很专业,组委会很尽责。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不仅能提升同学们爱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还能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作为辅导老师很希望通过这样的竞赛平台,给同学们多一个展现自我的渠道。
——辅导教师廖福超
10月3日至4日是第二轮线上英文答辩时间,担任此轮评审任务的是美国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D-H地球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院的。这些科学家不仅研究成果卓著,而且热爱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他们每年暑假都会邀请高中生到他们的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并且在科普、公共服务等方面多次获得各种杰出大奖,都是非常接地气、有社会责任心的顶级科学家。
让我们一起共同期待接下来的赛事
青少年们将与来自世界顶级的大科学家们
线上交流科学探究成果
分享科学发现的快乐
收获来自科学家的鼓励和建议
2021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报道
↓↓↓
10万奖金花落谁家 | 2021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请继续关注大赛的后续报道
作者: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