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尖科学家: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做到了超越!

原创 张红梅 青少年科学院

10月4日11:30

2020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持续两天的

第二轮线上英文答辩会

圆满结束




“世界上真正热爱科学的人本就不多,

将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科学爱好者,

聚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

能有心将世界上热爱科学的

老师学生联系起来,

这种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

不可多得的。

全球瘟疫肆虐,

世界形势紧张,

面临今年的种种困难和限制,

大赛能顺利的如期举行,

更加凸显了这种高尚的情操和意志。”


大赛评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资深科学家Robert Newton博士,在答辩即将结束时发表的这段话,令人所有在线聆听的参赛师生们感动,并深受鼓舞!


Newton博士意犹未尽,第二天又给大赛组委会发了他对此次活动的评价,再次对本届大赛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Trying to recreate, and rephrase a little, what I said at the end last night; please pass this along to our Chinese colleagues.

We are at a very difficult mo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Tensions have been increasing sharply after a long period of improvement and engagement. In many ways, this reflects a harsh, uncertain, and perhaps dangerous moment in my country's history.  In times like these, direct contacts between people are so very important. And it is a special thing when those contacts can evolve into coope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I feel privileged to have been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project that draws such wonderful young students into science research.  Their curiosity and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directly about the world around us is inspirational. To see through their videos how they are working with their friends and learning about the physical world by direct experience makes me very happy. The students' research projects showed an extremely high level of work, and at the same time exhibited the humor and playfulness we all want for our children.  The students of Hong Kong and Macau remind me very much of teenagers I work with in New York City, who learn through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in the City and the waters, wetlands and forests nearby.  I look forward to being able to have our students physically together again, hopefully as soon as next year.  

Robert Newton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我想重述一下我昨晚最后说的话,并稍作修改;请将此话转告我们的中国同事。


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正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双方经过长时间的改善和磋商之后,紧张局势(反而)快速加剧了。在许多方面,这反映了我国正处于历史上一个严酷、不确定、甚至是危险的时刻。正是在这样的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就尤为重要。而当这些接触能够发展成为两个机构间的合作时,那就更是一件特别的事情。


我很荣幸受邀参加这个赛事,这个赛事吸引了如此优秀的青少年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他们怀着好奇心和热情,去直接探索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切鼓舞人心。透过他们的视频,我看到他们如何与朋友们一起工作、如何亲力亲为来了解物理世界,这都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参赛选手们的研究项目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同时,也展示出了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拥有的幽默感和游戏性。


香港和澳门的学生们让我非常想念那些和我一起工作的纽约青少年们,他们从环境和生态研究中学习,考察纽约市和附近的水域、湿地和森林。我期待我们的学生能够再次聚首,最早明年吧

罗伯特·牛顿

高级研究科学家





“答辩已经结束,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从第一轮答辩评委老师们的和蔼笑容到与第二轮答辩评委老师们的挥手再见,这次经历终身难忘!”“您的安全头盔安全吗?”项目组、山西省孝义中学的张婷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赛事!学生们通过答辩环节,确实发现自己的不足,感受到科研训练的重要,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中,点燃了科学探究的热情,这是最好的收获。对我们国家,下一代人的未来,很有意义和价值。”“南岭的守候”项目组、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辅导老师王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参加本轮答辩会的选手,是10月1日-2日第一轮中文答辩后选拔出的18个青少年科学微电影项目。


↑↑↑点击图片查看第一轮中文答辩会现场报道


01

虽然隔着屏幕,小科学家与大科学家依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第二轮线上英文答辩会用时两个半天,分别是北京时间10月3日和4日上午8点至11:30。由于时差,这个时间却是美国纽约时间的晚上8点至11:30。

 

记者在线上答辩现场看到,大科学家们并没有因为评审到深夜而影响到他们的兴致,他们认真的态度和与青少年分享交流的热情,让选手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专业、责任和爱心。

 

担任本轮答辩评审任务的是美国的科学家,他们是分别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院的科学家——

袁小军 博士、研究教授

Ms.Yuan Xiaojun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海洋学教授,海洋及冰川学家。知名华人科学家和为数不多的华人女性终身研究教授。她主导了大量美国顶尖地球科学研究课题,研究集中于海洋-大气-海冰在极地区域的相互作用、热带和极地的联系、极地物理海洋学以及海冰的可预测性等方面,为地球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Dr. Robert Newton 博士、资深科学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资深科学家,海洋物理学家、极地气候学家,热爱青少年科学普及,每年暑期指导多个高中生团队开展学研究。



刘鼎 博士

Mr. Liu Ding

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博士后,专注于动物社交本能和孤独感的研究。2016年在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ce》杂志。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吴瑞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Jane Coffin Childs 博士后奖学金等荣誉,2015年应邀参加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连续担任2017、2018、2019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评委,2018、2019 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竞赛(ISEF)评委。


劳雷尔·赛玛 女士

Ms. Laurel Zaima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从事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极地地球物理研究小组成员,担任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教育与外联协调员。每年举办地球所的开放日,组织上百位科学家搭建数十个“科普帐篷”,同时为来自纽约的公众开展“接地气”的科普宣传;长年为纽约自然博物馆等机构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展示和讲座。

虽然隔着屏幕,选手们却依然能从大科学家那亲切的笑容中、那一句句引导性的提问和专业的建议中得到鼓励。大科学家们用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点燃起了孩子们的热爱!在这个氛围中,青少年们更加自信地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思考,现场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担任本轮英文答辩会主持和翻译任务的杨沐华同学,原本对线上答辩气氛表示担忧的他,答辩后十分感慨道:“我意外的是,无论是各位评委还是小科学家们,都仍然以最认真严肃的态度和精神去看待这场珍贵的交流机会。来自美国的评委们虽有时差的影响,但仍然打起精神在美国的深夜连续评审项目并毫不吝啬的给出修改意见。”

 

参赛选手们虽然只能通过网络答辩,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积极热情地分享自己的探索与发现。“这种热情同样让我打起精神,尽我所能打通语言的障碍,让世界各地最纯粹和新颖的科学思想碰撞和交流,无惧地域和语言的不同。”杨沐华说。


02

克服紧张情绪,中国科学少年们的科研成果得到大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尽管脑袋里已经上演了几百遍会问的问题我们要回答的问题,但开始后还是特别紧张。”“彩虹战战蓟马”项目组、广东佛山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陈嘉龙同学告诉记者。与大科学分享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要面对哥伦比亚和哈佛大学的科学们,不只是陈嘉龙紧张,对于参赛选手来说,大多数是会紧张的。

 


但选手们对答辩都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如“古树空心之谜”项目组、陕西西安市高新一中的赵雅安临、王毅轩同学,特别把答辩现场放在孔庙前的一棵1100年树龄的国槐树前。“探究福寿螺对不同光色的趋性”项目组、王璟钰、崔灿、孙骏熙同学,现场展示了他们的捕捉器。“香港早起的鸟儿几点起?”项目组的湛若同、雷致远、金子轩同学,“毒毛虫来袭:香港数码港爆发榕透翅毒蛾的调查研究”项目组的韦诗瑶,来到了香港数码港比赛现场进行答辩。

 


“在答辩前想了很多,但是一上台答辩的那一刻,评委们慈祥的笑容安抚着我们紧张的心绪,气氛一下子就轻松起来——就好像不再是答辩,而是大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亲切交流。”“吸血水蛭”项目组、胡宝星职校的梁雪怡同学说。在这两个半天的时间里,18个项目组的同学进行了分享,中国科学少年们的科学成果,得到了科学大伽们的高度评价。


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袁小军博士。比赛结束后,在写给大赛组委会联席主席姜冬梅博士的信中说:“2020年冠状病毒大流行给我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它并没能阻止您的青少年学生们科学发现的脚步。通过这些视频作品,我看到了参赛选手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好奇和对科学发现的热情。我对他们所呈现的研究水平和视频制作的质量印象深刻。最后,以热烈的掌声送给所有参赛选手和辅导老师们!”


美国哈佛大学刘鼎博士激动地说:“作为连续三年的评委,今年的作品一如既往的精彩、专业、深情。特别是在全球疫情期间,大家依然可以在线上线下无国界通力合作,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今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位参赛同学的英语表达与往年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回答问题也比线下评审更有自信。”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资深科学家Newton博士说:“通过视频,我看到同学们如何与朋友们一起工作、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物理世界,这都让我非常高兴。同学们的研究项目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同时也表现出了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应有的幽默感和游戏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Laurel Zaima女士,被参赛选手们的科学项目、创造力和他们的视频质量所折服,盛赞科学少年:在与参赛选手交谈中,他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令人印象深刻,鼓舞人心。我被下一代科学家的工作所鼓舞,他们的工作将改变世界!”


03

充分交流分享,参赛师生们收获的是自信、热爱、执着和对梦想的坚定


因为疫情,大赛改为线上进行,4天,中英文两轮答辩,近24个小时的线上分享了,参赛师生与评委们在线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分享。

 

“看着视频里一幅幅紧张和兴奋并存的面孔与评委交流,接纳评委意见,不断突破自己,我更十分佩服他们的勇气。就像Newton博士所说的,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还有这些年轻的科学家能够跨越国界、跨越语言、跨越疫情的阻拦来谈论和分享自己所热爱的科学,实在是让人敬佩。我认为这些正是‘超越’一词的精髓所在。”担任英文答辩会主持及翻译的叶若言同学如是说。

 


这次大赛留给参赛选手的记忆是深刻的。澳门培正中学的刘十滔同学说:“以往将实验结果和经验分享出去的途径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这次很有幸能借这个比赛用短片的形式传递。而在第一和二次答辩当中,有幸能与国际评审交流,增广见闻。这次的比赛是一个毕生难忘的经验。希望以后能运用这次比赛的经验,继续做科研。”


方鸿谕说:“有幸与哈佛大学的教授进行答辩是极度难忘的,这次的在线科学影像大赛在我的人生留下一个非常难忘的一刻,我感受到了评委们的热情、友善,以及他们给予很多很好的建议。”

 

“条华蜗牛的休眠与复苏”项目组张骥翔同学说:“收获很丰富!通过教授们犀利的提问和精准的建议,发现了我们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获得了更好的解决方法。”

 

“带着紧张,我们开始答辩。多位专家都针对实验的细节提出问题,为我们以后的探究之路能走得更严谨、更精准指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真是不虚此之行!让科学之光,光芒万丈!让影像之智,智慧人生!”“您的安全头盔安全吗?”项目组、山西省孝义中学辅导老师任智荣说。 

 


“南岭的守候”项目组、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庄佳智同学:“本次答辩受益匪浅,通过各位专业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看出了我们影片的可提升空间;同时我也观摩了其他参赛选手的优秀作品,值得肯定;最大的感受是看见很多小朋友积极学习与实践的态度,非常可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黎天澍:“收获最大的当然是评委给出的宝贵意见,告诉我们要更多地注重实践探究方面的表达。最有感触的是其中一位评委向我们提问了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如何落实到位的建议。”

 

梁岳暉:“通过各评委老师的提问,发现了自身对于科学影像这一题材把控的不足之处。科学影像这个题材很纯粹,形象拍摄固然重要,但不能流于形式,内容把控是最为重要的,重点还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本次赛事,我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其他的参赛选手的优秀作品,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这次比赛提高了我的自信心,让我对比赛不再恐惧,并期待每次比赛都能给我带来更多收获和知识!希望下一次答辩能够比这一次表现得更好,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不断进步!”香港沪江维多利亚学校韦诗瑶同学说。



自信、热爱、执着和对梦想的坚定,是参赛师生们的最大收获。正如刘鼎博士所说:“比赛总会结束,但科学精神和实践态度会影响所有参与的人。”


Newton博士期待明年再与同学们再聚首:“我很荣幸受邀参加这个项目——这个吸引了如此优秀的青少年参与的科学研究。他们对直接了解我们周围世界时,所抱持的好奇心和热情是鼓舞人心的。”




答辩项目↓↓↓↓


毒毛虫来袭:香港数码港爆发榕透翅毒蛾的调查研究

The Mystery of the Poisonous Caterpillar: A Study on the Outbreak Trend of Perina nuda in Cyberport Hong Kong





参赛选手:韦诗瑶、岑鹭(Victoria Shanghai Academy香港沪江维多利亚学校、Kingswood School英国国王伍德学校)

辅导教师:刘海鹏、杨沐华


古树空心之谜

The Mystery of the Hollow of the Ancient Tree



参赛选手:赵雅安临、王毅轩(陕西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

辅导教师:黄艳华、赵鹰





弓背蚁的“新家”

The New Home of the Camponotus



参赛选手:王奕乔、张育涵、陈子宇(陕西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

辅导教师:赵鹰、黄艳华





条华蜗牛的休眠与复苏

The dormancy and recovery of the Chinese Snail



参赛选手:王泓乾、张骥翔、聂嘉珩(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山西省太原市第十六中学)

辅导教师:刘海鹏、于洲洋





胧月的再生与水培研究

Study on Regeneration and Hydroponics of 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



参赛选手:侯嘉原、陈慕凡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河南省安阳市第四中学)

辅导教师:于洲洋、刘海鹏





早起的鸟儿几点起?

What Time Do the Early Birds Get Up?



参赛选手:湛若同、雷致远、金子轩Sha Tin College香港沙田学院、Han Academy香港汉鼎书院、The Fessenden School美国法森单学校)

辅导教师:于洲洋 张溪典





基于双响应纳米药物应用于癌症治疗

Dual-responsive Nano Medicine for Cancer Therapy



参赛选手:严嘉欣、方鸿谕、许以琛、刘十滔(Pui Ching Middle School Macau澳门培正中学)

辅导教师:高泳诗





乌龟孵化初探

Investigation of Hatching Turtle Eggs



参赛选手:严嘉欣、鲍建东、林芷愉、梁颖怡(Pui Ching Middle School Macau澳门培正中学)

辅导教师:高泳诗





您的安全头盔安全吗?

Is Your Safety Helmet Safe?



参赛选手:任灵芝、杨兴义、张娜、郭恒源、张婷、于娜(山西省孝义中学)

辅导教师:任智荣、李花





以虫治虫——土蚕的生物防治

Insect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of Silkworm



参赛选手:邹婷婷、林兆韬、吴美淇、何梓汶、陈黎敏(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辅导教师:陈春瑛、马启珍





长鼻小丑——龙眼鸡体纹与额顶凸的探究

Long-nosed Clown: Research on the Body Grain and the Frontal Crown



参赛选手:何展鹏、单景瑞、谭帼婧、康国洪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辅导教师:谭淑芬、卢伟玲





吸血水蛭

Blood Sucking Leech



参赛选手:陈淞胜、梁雪怡、冯海、陈皓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辅导教师:卢小卫                   




彩虹战蓟马

Rainbow VS Gynaikothrios uzeli zimn



参赛选手:周珂吟、李嘉敏、陈嘉龙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辅导教师:范承国






蚂蚁的地狱——蚁狮捕食之谜

An Ant's Hell:The Hunt for Food



参赛选手:梁世谦、李浩、陈雪琪、黄钜挥、龙康仁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辅导教师:李妍、徐登峰





南岭的守候

The Watch of Nanling



参赛选手:梁岳晖、黎天澍、庄佳智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辅导教师:王敏






探究福寿螺对不同光色的趋性

The Tendency of the Apple Snails to Different Light Colors



参赛选手:王璟钰、崔灿、孙骏熙(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辅导教师:寿佳欣





追寻断尾孽龙——桩巴龙传说起源

Dragon without a Tail: The Origin of the Legend of the Dragon without a Tail



参赛选手:向湉灵、杨婉仪、鲁小童(湖南省慈利县零阳镇一鸣中学)

辅导教师:向金满、吴金华





褐变的秘密

The Mystery of Browning



参赛选手:陈紫咏、潘卓言、张言铭、许蓝、朱尉妍(Pui Ching Middle School Macau澳门培正中学)

辅导教师:陈健鸿






2020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报道↓↓↓


◆ 隆重开幕 | 2020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 一场别开生面的网上答辩会|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请继续关注大赛的后续报道


作者: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